(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1. 美国:BIS以“50%”规则起草新规,扩大对华制裁
2025年6月16日获悉,彭博社报道,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计划扩大对中国科技行业制裁,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拟出台新规,将已受制裁企业的子公司纳入监管范围。该新规将要求,与由受限企业控股(控股比例达50%)的子公司进行交易,必须获得美国政府许可。
目前,包括华为和长江存储在内的多家中国领先半导体企业已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美方此举旨在防止中企通过设立子公司绕开现有限制,美国政策制定者称这类规避行为日益普遍。此规定BIS确认正在起草并计划年内发布,适用于“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及“特别指定国民清单”。一旦实施,美方将对长鑫存储(CXMT)和中芯国际部分业务施加新一轮制裁。此前,CXMT被发现其芯片技术进展超出预期,引发美方警觉。此举料将加剧中美科技紧张局势。
该政策早在今年4月的参议院听证会上由商务部官员提及,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也在2023年报告中建议改革现行实体清单制度。
【原文出处:彭博社】
2. 欧盟:报复性制裁,限制中国企业医疗器械产品进口
2025年6月16日获悉,《金融时报》报道,根据欧盟《国际采购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IPI),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限制进口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决议。根据该政策,中国企业将被禁止竞标总额超过500万欧元的采购项目。欧盟此举旨在报复中国在政府采购中对外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实施的歧视性政策。
这项政策直接砍掉了中国医疗设备出口商在欧洲最有价值的一块市场——政府大额采购项目。以迈瑞医疗为例,其高端磁共振产品uMR OMEGA曾在欧洲装机量同比增长150%,但因为新规,无法继续参与德国、法国等国家医院升级项目。其Future F20血液净化设备虽已通过欧盟MDR认证并打入意大利医保体系,却也失去了进入德国、荷兰肾病中心扩建项目的机会。
欧委会称,2015至2023年间,欧盟自华进口的医疗设备总额增长100%。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欧盟成员国2024年购买了52亿欧元的中国医疗设备。
【原文出处:《金融时报》】
3. 美国:BIS通知全球三大EDA厂商暂停对华销售与服务
2025年6月16日获悉,路透社消息称,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日前向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三大巨头发出通知,要求全面禁止对中国销售产品及服务。
不过,有消息人士透露新思科技已重新开放其SolvNet客户支持平台,但对EDA相关文档的访问仍受到限制。此次服务重启主要针对存量客户,恢复内容局限于非核心产品,如用于芯片设计的IP(即出售给用户的代码),以及加速硬件验证系统如HAPS和ZeBu等。
尽管短期影响有限,而在关键的EDA工具销售仍然处于暂停状态的情况下,其核心工具和IP在中国无法实际部署使用,新思科技新客户的拓展基本停滞。但长期来看,限制中国芯片设计公司获取工具将对中国芯片设计行业造成重大打击,中国芯片厂商需在技术替代与续约窗口期间寻求平衡。
【原文出处:路透社】
4. 欧盟:重申CRMA目标,希望电池技术领域减少对华依赖
2025年6月16日获悉,《欧盟动态》报道,欧委会确定了13个战略原材料项目,以确保欧洲国防、能源和数字化方面的原材料供应,总投资额约为55亿欧元。该名单包括塞尔维亚北部贾达尔计划中的锂矿和乌克兰中部的石墨项目,欧盟希望这两个项目能够减少其在电池生产和其他技术方面的对华依赖。
这是自去年《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生效以来,继欧盟于3月公布的47个项目后发布的第二份此类清单。该名单还包括来自英国、格陵兰岛、赞比亚和澳大利亚的项目。
欧盟工业事务专员斯特凡·塞茹尔内重申了CRMA的目标,即到2030年在欧盟境内开采至少10%的关键原材料,例如锂、镍、钴、锰和石墨,同时将加工和回收能力分别提高到40%和25%。此外还拟实现进口多元化,任何单一第三国的供应量都不应超过年消费量的65%。
【原文出处:《欧盟动态》】
(二)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机遇
1. 格陵兰岛:矿业主管部门称矿业开发不排除与中国合作
2025年6月16日获悉,《金融时报》报道,格陵兰岛商业与矿产资源大臣纳撒尼尔森(Naaja Nathanielsen)表示,如果美国和欧洲企业不加快在该岛投资步伐,格陵兰将不得不寻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帮助。
她提到,目前格陵兰与美国在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内签署的矿产开发谅解备忘录即将到期,而在拜登政府期间,格方曾尝试与华盛顿探讨续签事宜,但未能成功。她还表示,特朗普试图控制格陵兰的威胁“令人反感且不敬”。她表示,在西方联盟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格陵兰“很难找到立足点”。格愿意与盟友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欧盟对格陵兰来说非常合适,因为格陵兰自身所需的矿产资源很少,且环境指标也与欧盟保持一致。
她认为,目前中方在格陵兰矿业投资兴趣有限。当前在格陵兰只有两家中国矿企,但两家公司都只是一些尚未开发项目的少数股东。她推测中方投资者可能是因为不想“引发任何事端”而保持谨慎。
【原文出处:《金融时报》】
2. 德国:初创企业FMC有望建设欧洲首座高性能芯片厂
2025年6月16日获悉,德国《商报》报道,德国初创企业FMC(Ferroelectric Memory Company)计划建设一家在欧洲首家高性能半导体工厂。据悉,此项目或将成为推动欧洲芯片产业独立的重要一步。FMC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新型存储芯片的研发,其产品在能效、速度和成本方面均具突破性,功耗仅为传统芯片的千分之一,运行速度提高一千倍,成本降低达90%。
为推动该项目落地,FMC向德国联邦政府申请约13亿欧元的财政补贴,尽管德国当前财政紧张,但在“气候与转型基金”(KTF)中仍保留有20亿欧元专门用于支持芯片产业。该基金也需支持另外约25个拟建或扩建的芯片项目,包括英飞凌、蔡司、Siltronic和美国Global Foundries等知名企业。
据称,德国联邦经济部尚未就此作出决定,仅表示正在与多家企业就补贴事宜进行谈判。尽管德国新政府在产业政策上态度趋于谨慎,但仍将半导体列为“未来关键产业”之一。目前,FMC已获得来自博世、SK海力士和比利时IMEC风投部门等多家知名企业的投资。
【原文出处:德国《商报》】
3. 印度尼西亚:中国投资者斥资46亿美元瞄准印尼新首都
2025年6月16日获悉,《印尼商报》报道,据Otorita Ibu Kota Nusantara (OIKN)称,中国企业已提交36份投资印尼新首都 Ibu Kota Nusantara (IKN) 的意向书 (LoI)。OIKN 资金和投资副部长Agung Wicaksono证实,大多数提案都涉及公私合作(PPP)模式。
截至当日,其中32份意向书针对的是PPP项目。同时,有4份意向书提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提案。
据OIKN消息,中国对IKN的投资已接近70万亿卢比(约合46.7亿美元),其中包括来自Delonix项目的5000亿卢比(约合3076万美元)以及用于住房、综合交通系统和道路建设的68.4万亿卢比(约合42.1亿美元)的计划PPP投资。该投资兴趣涵盖能源、住房、数字技术、废物管理、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产业、生活方式和媒体等领域。
【原文出处:《印尼商报》】
4. 西班牙:政府拨款7亿欧元为大规模储能项目提供资金
2025年6月16日获悉,埃菲社报道,西班牙生态转型与人口挑战部已批准拨款7亿欧元用于开发大规模储能项目,将为100多个项目提供资金。
该部门表示,计划实施新设施,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整合。该计划旨在投资独立储能项目,还涉及与新的或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混合存储计划。
该部门称,符合条件的成本包括土木工程、存储系统、辅助设备和系统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在这方面,已经确定了每个存储单元的最高合格成本,根据技术不同,从250欧元/千瓦时到1500欧元不等。项目的执行期限最长为自提供援助之日起36个月,并且必须在2029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这些对储能的援助被添加到欧洲基金实施和开发的支持计划中,通过不同的援助,激励了价值7.3亿欧元的项目安装容量为4.5吉瓦的新储能设施。
【原文出处:埃菲社】
1. 经合组织与世界银行:全球经济趋缓,七成经济体发展降速
近日,经合组织(OECD)发布最新《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前景正在减弱,贸易壁垒严重、金融环境趋紧、信心下降以及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等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24年的3.3%放缓至2025年和2026年的2.9%。报告预计经济放缓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其他经济体的下行调整幅度较小。通胀方面,提高关税的国家因贸易成本上升将进一步推高通胀,一些经济体已再现通胀压力。预计二十国集团年度总体通胀率将从6.2%降至2025年的3.6%,2026年的3.2%。
经合组织秘书长科曼(Mathias Cormann)表示,全球经济已从复苏增长和通胀下降的时期转向更加不确定的轨道。最新的报告显示,当前的政策不确定性正在削弱贸易和投资,削弱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并抑制增长前景。各国需要相互合作,通过积极对话建设性地解决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任何问题,继续保持市场开放,维护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以促进增长。
同时,世界银行近日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4个百分点至 2.3% ,其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正因贸易壁垒和不确定的全球政策环境而放缓,相比今年1月预测值,近70%经济体的增速被下调。其中,发达经济体今年预计增长 1.2% ,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5个百分点,美国经济预计增长 1.4% ,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9个百分点,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均被下调至 0.7%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将增长 3.8% ,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预计今年增长 4.5% ,与此前预测值持平,印度经济预计增长 6.3% ,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4个百分点。2026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 2.4% ,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3个百分点
【原文出处: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
2.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挑战西方金融主导地位之路
近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中心发文称,中国构建平行金融基础设施及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努力值得高度重视——尽管当前尚不足以动摇美元或欧元的地位,但美元数十年来的主导地位正面临最严峻挑战。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转向中国金融渠道表明,即便在次级制裁仍能迫使中国主要实体与被制裁对象切断贸易往来的情况下,央行货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仍可为受西方金融体系排斥的国家发挥“安全阀”作用。
人民币在推动更广泛国际使用方面取得的有限成效,既反映出全球金融体系的强大惯性,也体现了中国决策者对进一步放开资本账户的审慎态度。但这两大制约因素不可能永远持续产生影响。虽然人民币作为对华双边贸易结算货币已显现价值并影响诸多国家,但要取代美元和欧元在第三方贸易中的既定地位则困难得多。
然而随着CIPS等替代性系统日趋成熟,过度制裁可能让更多国家转向中国结算体系和使用人民币。此外,中国对货币互换网络的运用可能削弱现行多边金融安全网,这就要求美元和欧元体系必须提供更具吸引力、更易获得的金融援助工具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近期推出的常备回购机制正是为此而做出的积极探索,未来可考虑惠及更多国家。除审慎使用制裁手段外,美欧政策制定者更需戒除自满情绪,持续完善现有体系,从而有望压缩中国作为替代选项的空间。
【原文出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