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及合作机遇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1. 美国:中资公司AESC暂停美电池工厂建设
2025年6月23日获悉,《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一家中资公司正暂停在南卡罗来纳州建设一家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计划,部分原因是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政策以及可能失去清洁能源联邦补贴。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AESC)的美国业务负责人在通知中表示,公司决定暂停施工是由于“当前联邦政策与税务问题导致的经济不确定性”。目前,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一项税收法案将提前一年终止对电动车电池的生产补贴,并使得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某些国家有关联的公司无法获得相关补贴。
【原文出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2. 韩国:Temu涉虚假广告被罚3.57亿韩元
2025年6月23日获悉,韩联社报道,韩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公正交易委员会”日前表示,以涉嫌违反《关于确保标记和广告公正性的法律》为由对中国跨境电商平台Temu下达整改命令,并处以3.5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7万元)的罚款。这是韩国反垄断机构公正交易委对Temu首次实施制裁。Temu涉嫌从2023年9月至近期进行抽奖赠品活动,但没有明确标记具体规则,令消费者误解。韩国公正交易委认为,Temu的广告属于欺骗性广告。
【原文出处:韩联社】
3. 美国:在关税谈判中敦促越南与中国科技脱钩
2025年6月23日获悉,路透社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在关税谈判中敦促越南在该国组装并出口到美国的设备中减少使用中国技术。知情人士透露,越南一直在组织与当地企业的会议,以增加越南零部件的供应,企业表现出合作意愿,但也警告说,需要时间和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知情人士还表示,最终目标是加速美国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脱钩,同时提高越南的工业产能。美国已广泛要求越南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解决中国高科技内容出口问题是当务之急。
【原文出处:路透社】
4. 南非:拟对进口电动汽车电池征收15%关税
2025年6月23日获悉,彭博社报道,据南非《商业日报》报道,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ITAC)提议对进口新能源汽车电池征收15%关税,以提升本土产能并吸引设备制造商在当地建厂。ITAC首席专员阿亚邦加·卡韦表示,该机构还建议贸易部长扩大《汽车生产发展计划》中的标准材料认定范围,以支持本土电池制造。据报道,南非财政部已拨款10亿兰特(约合5600万美元)用于支持本土电动汽车及电池生产。
【原文出处:彭博社】
(二)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机遇
1. 加拿大:BC渡轮公司选择中企承建大型船舶
2025年6月23日获悉,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公司(BC Ferries)发布新闻,宣布选择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厂承建四艘大型船舶。在这四艘新船服役的首个十年内,BC Ferries预计将投资逾2.3亿加元进行改装与维修,在其预期45年使用寿命内,将累计投资或超10亿加元,可直接产生1.72万个工作岗位,带动22亿加元GDP的贡献。自2016年以来,BC Ferries已陆续引进10艘新船,并计划在未来15年内引进18艘新船。
招商局工业集团的威海船厂此前已为瑞典的Stena RoRo、意大利的Grimaldi Lines、加拿大的Marine Atlantic及法国的Corsica Linea、Brittany Ferries等国际知名运营商建造多艘渡轮。
【原文出处:加拿大《环球邮报》】
2. 欧洲:比亚迪计划在欧洲建设超高速充电网络
2025年6月23日获悉,德国《商报》报道,比亚迪宣布未来12个月内在欧洲建立超高速电动车充电网络,其新一代“Megawatt Flash Charger”充电桩将具备超过1000千瓦的充电功率。比亚迪正与多个合作伙伴探讨在欧洲建立充电站,包括通过授权经销商布点,并与本地机构展开合作。今年比亚迪发布新一代“超级e平台”和配套“闪充”技术,新电池架构支持超大电流快充,理想条件下仅需5分钟即可为电动车充入400公里续航电量。对旧款电池车型,这些充电桩也能提升充电效率20%至30%。此次在欧洲启动充电网络建设,被外界解读为比亚迪准备将这些高端车型引入欧洲市场的前兆。比亚迪表示在欧洲的业务表现积极,月销量增长率约为10%。若增长趋势持续,公司将考虑在欧洲扩大产能,位于匈牙利的新工厂预计于2025年底投入运营,将成为其在欧洲的首个整车生产基地。
【原文出处:德国《商报》】
3. 日本:丸红从中国远景能源长期采购绿氨
2025年6月23日获悉,《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丸红宣布,已与中国远景能源签署了一份长期氨采购合同。将从远景能源2025年开始运营的内蒙古工厂,采购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氨”,出售给东北亚地区化肥和尼龙制造商,推动脱碳。
远景能源的新工厂年产能为30万吨,为全球首个大规模商业化绿色氨生产基地。公司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水,提取氢气,再将氢气加工成氨。丸红向各国的化肥制造商销售氨,预计未来低碳氨需求将增加,与远景能源签订长期合同,以巩固其在绿色氨的市场地位。目前,丸红不断加大对低碳氨的投资。今年5月,向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投资数百亿日元用于氨生产项目,从2030年起,将每年回收25万吨“蓝氨”,并全部供应给神户制钢所。
【原文出处:《日本经济新闻》】
4. 克罗地亚:政府拟启动3500万欧元加氢站的招标
2025年6月23日获悉,克通社报道,在“2025年萨格勒布绿色能源博览会”会议上,克罗地亚业界人士表示,克在欧洲脱碳技术和设备生产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目前克已制定了到2050年的脱碳战略,克设备制造和供应商已做好准备,争取在脱碳技术和设备生产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克在与氢能等绿色能源技术相关的出口机会方面具有竞争力。目前克政府正在准备一项3500万欧元的招标,将在克境内建设六座加氢站,确保国内企业参与乘用车、卡车和公共汽车加氢站的生产、组装和使用。克企业多克英和康查尔等企业也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投资领域的投资、生产和技术创新。
【原文出处:克通社】
二、研究分析
1.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制造业主导的出口战略仍具可行性
近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美国)高级研究员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安(Arvind Subramanian)与肯特大学经济学高级讲师阿姆里特·阿米拉普(Amrit Amirapu)在其文章《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战略仍具可行性》中指出,随着去全球化趋势加剧,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新的增长战略。近代史上最有效的发展路径——专注于出口导向型、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如今似乎面临挑战。这一曾推动韩国、中国、新加坡和越南经济腾飞的模式,对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而言,正变得越来越难以企及。
该传统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出口的依赖。这使得韩国等国得以突破有限国内市场的束缚,充分利用近乎无限的全球需求。出口也提升了供给侧效率,而对非熟练劳动力的侧重则确保了增长红利能够更广泛地惠及民众。
制造业主导型增长的另一关键优势在于,它确保了生产率增长与现有劳动力资源相匹配。这主要得益于“边学边做”效应,使国家能够在提升现有部门效率的同时,逐步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面对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两种替代性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其一,建议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专注于技术密集型可贸易服务出口;其二,则主张着力提升非贸易部门(尤其是服务业)的生产率。
然而,作者认为,高技能可贸易服务虽能带来活力与持久性,却难以实现广泛的包容性;而非贸易服务虽具包容性,却往往缺乏活力。尽管传统的制造业主导战略效力已不如前,但只要中等收入国家能让渡其当前主导的出口空间,它对于当今的贫穷国家而言,仍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道路。
【原文出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2. 经合组织:《供应链韧性评估:中国崛起改变贸易平衡》
近日,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经合组织(OECD)警告称,如果由于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全球发达经济体过快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可能会面临显著的GDP损失风险。该国际组织的建模显示,若积极将供应链回流本国,全球贸易可能减少18%,部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坚持全球化贸易体制可能会下降多达12%。
经合组织贸易与农业司司长马里昂•詹森(Marion Jansen)表示,这份报告为发达经济体提供了一个值得警惕的反面叙事。《供应链韧性评估》(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eview)发现,过去25年来,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崛起已改变贸易平衡。自2009年以来,关键工业原材料的出口限制增加了五倍,由于在许多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成为经合组织成员国带来“贸易依赖”的最重要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地区对中国的依赖“显著增加”,尤其是在汽车、制药、电梯和机械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到2020年代初,在“进口显著集中”的国家中,中国已成为其中30%的主要贸易伙伴。
尽管如此,模型显示,供应链本地化并未提升各国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反而有超过一半的经济体更易受到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影响。报告称:“这与关于全球价值链(GVC)风险的一般性讨论中的一些观点相悖。”报告还补充道,“开放性和地域多元化为应对中断提供了更多调整选择。”
【原文出处:金融时报中文网】